曾獲選為台灣十大觀光小城的美濃,是台灣南部客家人的大本營,保有完整的客家文化與刻苦硬頸的客家精神。客家族群歷經流變遷徙,在美濃月光山下落腳,不論時代潮流如何沖刷,美濃永遠是客家遊子依戀的原鄉。
年初美濃花海盛開,挑個風和日麗的日子來一趟單車漫遊,在賞花之餘走訪老街古蹟,悠遊巷弄建築,參觀手作豆皮工廠,體驗客家山城的獨特魅力。
從左營高鐵站搭乘前往美濃的快捷公車,約40分鐘時間便可抵達,在車站旁租一部單車,依照個人喜好隨興漫遊,輕鬆體驗客家風情與山林美景。
沿著泰安街迎著春風來到美濃湖(中正湖),經過整治之後的美濃湖更加友善親民,周邊有完善的環湖自行車道,湖中一座紅色的中正亭讓這湖光山色更顯靈秀逼人。
沿著美濃湖畔的自行車專用道遨遊賞景,黛綠的山巒和湖中清澈的倒影,有如一幅美麗的山水風情畫,加上冬日和煦的暖陽,讓人身心備感愉悅。
回溯到2018年,美濃區公所發揮了巧思,利用秋收後的稻稈編織點綴成世界名畫的場景,不但創意十足,相似度也有七、八成,瞬時間讓人跌入了印象派畫家米勒和梵谷等曠世名畫的立體版中,不但趣味十足,也讓遊人看到不一樣的美濃田園之美。
法國畫家米勒的作品《拾穗》,三名農婦在金黃麥田中撿拾麥穗,表現出勞動家庭的貧苦命運,也刻劃出當時資本主義產生的貧富差距。
法國畫家杜普荷的作品《秋收》,刻畫農事的辛苦,歌頌秋收的快樂及勞動的偉大。
法國畫家米勒的作品《晚禱》,描述一對農民夫婦在遠處教堂鐘聲響起時,放下手上的工作,虔誠在祈禱的情景。
荷蘭畫家梵谷的作品《午睡》,描繪農人在嚴酷的生活和疲憊的工作中,稍作喘息休憩的場景。
沿著湖畔,從中正亭一路逛到客家文物館,一路湖光山色,是高雄一處令人醉心的美麗後花園。
出去走走吧!否則怎麼感受季節的變換與生命的輪替呢?為自己的人生添加四季的色彩以及豐富度,感受每個當下的風景與心情。
在春節前後,美濃多處農田種有各式花卉,從中山路走到泰安路,就能將美濃山下的波斯菊、百日草和萬壽菊花海盡收眼底。
走進花田,每株花草隨著風、循著光影呈現不同姿態,色彩繽紛、融入美濃天然的景觀特色,如詩如畫般的景象讓人備感愉悅。
春寒料峭,百花展顏,美濃山城單車漫遊,樂享一派悠閒。
騎著單車在田野間隨興遊逛,不時看到成群的白鷺鷥在水田間覓食,為大自然增添不少生趣。
有時也可看到田邊幾隻高蹺鴴和你說哈囉!
早年美濃客家人多以務農為生,米食文化十分發達,且客家人生性勤儉,飲食上習慣親自動手,引此發展出許多具有特色的客家美食。但隨著工業時代產業趨向極大化,許多傳統的客家手作逐漸沒落甚至消失,實在相當可惜。
循著Google Map,找到了一家位於田野間的宋家手工豆皮製作工廠。早期美濃製作手工豆皮十分興盛,最多時有八家,宋家傳承豆皮製作已有六十多年的歷史,是美濃目前僅存的一家手工豆皮製作工廠。豆皮製作的流程看似簡單,其實處處皆是學問,泡豆子的時間和煮豆漿的過程是豆皮品質好壞的重要關鍵。
一格格的豆漿熱氣蒸騰,底下要持續以溫水保溫,上層才能凝結一片又一片的豆皮,接著用竹棒將薄薄的豆皮撈起,便可送去晾曬,一般需要經過陽光曝曬三天才大功告成。中午不到,工廠前已掛滿一排排的豆皮,豆皮經過陽光的曝曬,顏色由淡黃轉為橙黃,在藍天的映襯下特別明豔,空氣中也飄散微微豆香,這是只有在美濃才看得到的獨特風情。
東門樓是美濃最著名的地標,位在永安路的末端,歷史相當悠久,造型也十分特殊,這是重視教育的客家人希望子孫輩出而興建的城門樓。
美濃可說是台灣紙傘文化發展的重鎮,美濃紙傘業曾有過一段輝煌歲月,全盛時期當地共有二十幾家紙傘廠,與菸葉、稻米同為美濃地區重要經濟收入,如今紙傘雖然不再是日常遮陽避雨的工具,但其藝術價值與裝飾性卻值得珍惜。
騎著單車來到了坐落在旗六公路上的「原鄉緣紙傘文化村」,這裡是一個結合觀光和休閒的重要據點,也是基於發揚美濃油紙傘傳統工藝的理念,而打造「以傘結緣」的文化村。三合院式的展示空間,中庭陳放一輛牛車,以及牛車輪裝飾的座椅,象徵美濃以農立鎮,它們正是農村最具代表的圖案。
廣場四周為製傘區、茶藝館、客家文物館、美食區,在這裡不再是只有看得到客家文化,更能聽得到的山歌民謠,吃得到的客家美食,還能親身體驗紙傘、陶藝DIY,遊客可以在地接受客家文化與油紙傘藝術的薰陶。
油紙傘在客家傳統是作為吉祥、興旺的象徵,因此在男生成年禮、女生出嫁時都會贈送油紙傘以為祝福。
擁有濃厚客家氛圍的紙傘,也深受消費者喜愛,傘面的圖案繪製,就得看繪製者的天分,神來之筆創繪傘面的寓意,才有收藏價值。
來到美濃,空氣中總瀰漫著田間的鄉土氣息;純樸、恬靜的人文風情,展現的是客家精神。這個被群山圍繞的清新小鎮,總是用恬靜迎接每一個到訪的遊客。有時間來美濃走走吧!放下工作上的壓力,盡情享受這片自然的山城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