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列島位於台灣西北方的台灣海峽上,行政隸屬於連江縣,擁有多元地形、自然景觀與戰地文化特質,孕育豐富又多彩的動植物生態體系與建築特色。1949年後,馬祖進入近40於年的戰地政務及軍事管制,隨處可見結構複雜的軍事建築、鬼斧神工的地下坑道,及港口、據點、炮座、訓練場所、軍事設施等,深具獨特的戰地風情。退去了過去軍事重地的神秘面紗,馬祖今日已成為觀光客造訪的旅遊聖地。
2016年六月,和家人規畫了一趟馬祖五日自由行,褪下熟悉的生活,丟掉固定的視角,體驗不一樣的島嶼戰地風情,馬祖跳島旅行真有趣!
到馬祖旅遊最重要的是交通問題和天候的風險,如果起霧或海浪太大,交通船或飛機有可能不開或停飛,這都是難以預料的事。馬祖一共有南竿鄉、北竿鄉、東引鄉、莒光四鄉五島,島和島之間的交通運輸都靠船班,所以船班的交通資訊都要先掌握清楚,才不至於浪費寶貴時間。
我們去程選擇晚上從基隆港搭乘「台馬之星」前往東引中柱港,最後一天回程是從南竿機場搭乘立榮航空回松山機場,小島和小島之間搭乘交通船串聯,每座小島遨遊則是租用摩托車代步,如此完成了五天的馬祖列島旅行。
雖然搭乘的是「台馬之星」頭等艙臥鋪,但整晚轟隆隆的引擎聲和不斷地搖晃還是讓我無法入睡。船隻約在清晨六點抵達東引,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山壁上「中柱港」三個大字,位於南澳的「中柱港」是東引對外的主要門戶。
中柱港的地標~~夢幻之魚.橫帶石鯛
在樂華村民宿請老闆代租兩部摩托車,準備好旅遊地圖,在迷濛的天氣中開始我們三人的島上遨遊。
東引是馬祖列島中位置最北、最接近台灣的島嶼,地景樣貌充滿著十足的魅力,譽為國寶級海岸我覺得一點也不為過。
馬祖盛傳有三頭,到了南竿要登山頭,去了北竿不能不看芹壁牆頭,而東引的石頭節理發達,海蝕地形變化萬千,奇形怪狀,更是吸睛。
「烈女義坑」有一段感人的傳說故事,站在末端欄杆上,海風不斷從巨岩間灌進,不免讓人心驚膽戰,當初鋪階立竿的工匠,想必也膽大吧!
「太白天聲」觀景臺就聳立在巍峨巨石上,再往上走一段就是「東引燈塔」,站立在觀景臺遠眺四方,沿岸岩石粼粼且地景險峻,美麗的汪洋映入眼簾。
春夏交際,山巔海面一片迷濛(太白),浪潮波滔擊石,天聲迴盪。坐看海景的同時,風聲、濤聲、浪聲與潮聲不絕於耳,彷彿走入太虛之境。
「東湧燈塔」位於東引島世尾山山腰上,是臺閩地區位置最北的一座古蹟,充滿18世紀歐式建築風格,由英國工程師所設計。純白塔身,搭配圓形黑頂,高聳於峭壁旁,相當引人入勝。
爬上了燈塔後方的制高點,可以看到聳立於懸崖峭壁上的白色塔身,和崖下湛藍的海水相互輝映,充滿希臘愛琴海風情。
東湧燈塔聳立於海上,滔滔海浪,洶湧不已,卻更顯燈塔的百年寧靜。
東引海域多霧,尤其春夏之交濃得化不開,因此燈塔腳下近海處設有砲台,以前起霧時每隔三五分鐘鳴炮一次,警告船隻不要貼近陸地以免觸礁。
「一線天」為海蝕溝地形,因侵蝕產生了隙縫,有種從隙縫中看天的感覺,海水不停的從隙縫中打進來,坐在這可以觀賞大自然的奇景,聽聽海的聲音。
「安東坑道」,為一條鑿穿東引指揮部所在地的巨大戰備坑道,從坑道口往下走,就進入了別有洞天、四通八達的安東坑道。安東坑道全長300 公尺,沿途共有8 個孔道,每條都通往海邊,不過,由於一路往下,回程要先做好爬上坡的心理準備。坑道內除了觀景平臺,還有彈藥庫、官兵寢室、中山室、豬舍等原貌重現,深具觀光價值。
「燕秀潮音」是天然的海蝕風洞,谷底裂縫與大海相通,潮水灌進谷底,浪潮撞擊岩面,回響旋盪於深谷間,因山谷裡有很多燕子築巢,所以取名「燕秀潮音」。順著燕秀亭的石階往上爬,可沿著山谷繞一圈又回到亭子。
東引島西北海濱,位在加油站附近的特殊海蝕地形「海現龍闕」也相當奇特,由於海水日復一日不斷的侵蝕,岩盤被貫穿成一道海拱門,漲潮時如海龍嬉戲於海上,退潮之後卻只見拱門中的清淺海水,因而有「海現龍闕」之名。
東引原分為東西兩島,中間有一座小礁島中柱島,往來交通十分不便,經國先生下令建造中柱堤連成一島,因此現在騎著機車就可輕易來到西引島。
建於中柱島上的感恩亭,是東、西引兩島能夠順利通車的標記。感恩亭中,放置著蔣經國先生的塑像,這也意謂著「風雨中的寧靜」以及「繼往開來」的精神。
西引島岩壁上,可看見「事在人為,人定勝天」八個紅色的大字,這是為了紀念中柱港工程完工所留下來的口號。
過了西引石壁前往「國之北疆」的路上,有個涼亭是觀賞「靜伏鱷魚」的最佳賞點。由此向西望去,靜伏在海面的鱷魚栩栩如生,有嘴有腳,還依稀可辨出利爪呢!
前往「國之北疆」的路上,一路的草原景觀和旁邊東澳海灣超美的!
位於西引島后澳上方約600公尺的「北固礁」為我國最北一座小島嶼,會隨潮水之漲退而隱現,週邊海岸歷經潮水浪濤千萬年洗禮後,呈現絕佳的海蝕地形景觀,岸邊矗立有一塊「國之北疆」石碑,讓民眾能在此拍照留念。
而這附近還有一座愛情牆,許多來到這裡的民眾會為彼此的愛情鎖上一道大鎖,為這景添些浪漫氛圍。
角落裡還放置兩個東引燈塔造型的可愛垃圾桶
俯瞰美麗的后澳海灣
「三山據點」位於西引最西端的岬角,還保有數座炮台。馬祖列島的海岸線早年五步一崗,十步一哨,每一處的岬角都建設成堅強的堡壘。昔日的禁區現在已都有限度地開放,民眾可一窺不一樣的戰地風情。
俯瞰周遭湛藍的海水和岩石的奇特紋理,在色彩及質感上相互襯托,豐富了我們的視覺,也讓人讚嘆大自然所創造的美景。
想要更進一步體驗東引「岸高水深、礁石壯麗」美景,最佳方式便是搭船了。「海上看東引」行程,自中柱港開航,由達人帶路,逆時間繞東引島和西引島一周,時間約一小時,沿途有解說員做詳細的海上導覽。
東引島獨特的花崗岩地質和海蝕景觀,只有從海面上才能近距離欣賞。
兩片柱狀節理的巨大岩石,解說員說那是數千萬年前形成的閃長岩。
東引島的地勢起伏甚大,其四周多為海蝕崖,從海平面急速攀升到海拔173公尺的恩愛山,更顯地形陡峭。
從海上巡航看東引,可以看到「東引燈塔」高高地矗立於東引島世尾山山腰上,及特殊的玄武岩地質。
岩縫上方是「烈女義坑」觀景台,距離海面約有一百多公尺,氣勢相當懾人,是非常典型的海蝕溝。
變色龍在後頭追補松鼠,但松鼠告訴牠,你如果把我吃掉就沒人陪你了,所以變色龍始終沒把松鼠吃掉,他們一直互相陪伴至今。
從海上就近觀賞陡直入海、壯麗的礁石,灰白岩石上布滿時間演化帶來的節理層次,令人讚嘆不已!
山頭上的軍事堡壘
起伏的岩壁間隱藏著不少炮口,部分炮口仍置有火炮。
左側山頭上一大一小的兩塊石頭被喻為「和尚看經」,有如僧人專心看著經書,不管紅塵俗事。觀賞眼前的奇岩怪石,可要發揮一點想像力喔!
航程接近尾聲,遠眺西引島上獨特的植物生態自成一種美景。
從海上看中柱島感恩亭
一趟海上地質之旅,美景之外隱藏許多有趣的故事。帶著感恩和惜福心情,旅人將會發現,東引不僅具有獨特的戰地風情,海蝕地型之美景同樣令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