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縣新港鄉是一個純樸的小鎮,有許多獨特的人文風貌,更有應運而生的傳統產業。說到新港,許多人會先聯想到的是每年大甲媽祖遶境的終點新港「奉天宮」。「奉天宮」是鎮民信仰的中心,不但香火鼎盛,且遠近馳名,因而也帶動地方上諸多的廟宇相關產業,像剪粘交趾陶藝術、香藝文化等。由於婆家位在新港鄉鄰近的小村落裡,在生活上和新港有緊密的連結,所以我對這個小鎮特別熟悉,更有一份親切感。
在新港郊區有一座以「香」為主題的產業文化館~~「新港香藝文化園區」,在地方頗負盛名。園區占地遼闊,也頗有規模,且採多方面的經營方式,平時有提供餐飲和住宿。除了製香之外,還透過展覽與介紹,讓信徒、旅客都能了解一炷香的製作過程,更能從其中了解宗教與歷史的典故。
台灣傳統的製香產業,近年來面臨中國低價劣質香品的競爭,製香工廠一間一間收起來,但陳氏家族卻憑著一股傻勁和熱情,以原來的老店「新興製香廠」為基礎,在2008年成立了「新港香藝文化園區」,將製香產業繼續發揚光大,這是全台唯一一座以「香」為主題的文化館,也是創意生活的最佳實踐。
製香的過程有一定的步驟,全靠老師傅多年的功力,每一個動作都不得馬虎,腕力和力度要恰到好處,香料粉才能均勻附著。所以說「好香」除了清香不嗆鼻之外,其香身要飽滿均勻,且要圓滑平整。
遊客可以透過透明玻璃看到師傅製香的嫻熟過程。由於標榜香料來自天然完全無毒害,所以師傅製香時即使粉塵飛揚也都不戴口罩,個人倒覺得長期吸入過多的粉塵,對身體可能也會有不良影響,不可不慎。
經過掄香、切香之後再拿到太陽底下曝曬,自然曬製的香,香味容易發散,這些是機器製作或烘乾不能取代的。
曬過的香要再「染香腳」,將染過的香腳曬乾之後便算大功告成了。
三牲禮是春節祭拜不可或缺的祭品,這裡也有以檀香粉做成的仿雞、魚和豬肉造型的成品來替代三牲禮,也是一種創新。
在工作坊旁還布置了一處太極圖騰的香腳花供遊客拍照打卡,可能不想讓附近「大慶製香」的波波香專美於前吧!
廊道上頭掛滿了檀香作成的裝置藝術,不但色彩繽紛,也馨香滿溢。
走進「新港香藝文化館」,迎賓大廳前掛著三盞「馨香燈」,代表兄弟三人同心協力的LOGO,在2007年曾獲得台灣OTOP設計大獎,利用燈泡熱氣逼出檀香的香氣,的確有創意。
館內分為文化香、生活香、藝品香、原味香及情境香等展區,遊客可以慢慢欣賞做香的原料與物料,並深入認識香藝文化與藝術。
館中一座「百年釘轎」相當吸睛,釘轎在一般傳統的廟會慶典活動中相當少見,不過只要是釘轎出現必定成為現場注目的焦點。然而使用釘轎的目的是在「試乩」,大都在新乩童啟用或閉關的時候使用,也就是為乩童「驗明正身」之用。
以陶土做成了"香功九式"人偶相當可愛,讓人忍不住再仔細端詳一翻。
在此也可看到中國古時文人雅士的香道文化,布置得相當用心考究,用「古色古香」來形容這般的場景最是貼切了。
裡面有不少珍貴的收藏以及和香藝有關的藝術作品,都值得花點時間慢慢品味。徜徉其間,在呼吸吐納間都帶有一股淡淡的馨香味,也讓心靈獲得了沉澱。
在商品販賣部裡也大多是和「香」有關的產品,種類多元且羅萬象,還有不少文創小物,即使沒有購買,光是用欣賞的也很賞心悅目。
除了「香藝文化館」外,園區內另有香藝庭園餐廳、香藝主題民宿,戶外園區則有香料香草生態區、八卦祈福香草花圃及鯉魚池等。
園區裡還飼養著幾頭梅花鹿和羊咩咩,照顧得很不錯,每一隻看起來都很可愛又漂亮,個人覺得也很適合親子同遊。
「香」是文化的軌跡、技藝的展現,有關製香的技藝和文化,都是文化資產。很佩服陳氏家族,即使面對夕陽產業仍然一本初衷、非常敬業地將香的文化傳遞給國人,相信這些傳統文化透過不斷的努力和創新,也會帶來更珍貴的價值與歷久不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