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谷Vincent Van Gogh是荷蘭知名的畫家,其像彗星般短暫而傳奇的一生,影響了隨後一個半世紀的藝術文化,成為最為眾人所熟悉與愛戴的繪畫大師。《再見梵谷-光影體驗展》2020 年首度登陸台灣,帶領觀眾以當代風行的科技藝術形式,重新探索梵谷跨越時代的才華和美學成就,讓人驚艷不已!
《再見梵谷-光影體驗展》高雄場是位於新光三越左營店 10 樓國際展演中心,成人票價340元,我使用了幸運抽到的《藝Fun券》來扣抵票價。
位於入口處的「亞爾的臥室」是以現場實景重現梵谷生前最後兩年在亞爾的創作時光,讓觀眾一腳踩進經典畫作之中,留下深刻紀念。
而「認識梵谷」的靜態展示區,則是透過《向日葵》、《星夜》、《麥田群鴉》、《杏花盛開》、《紅色葡萄園》等十三件最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介紹,引導觀眾走入梵谷曲折而短暫的一生,窺探他的炙熱情感如何轉入經典的繪畫技法與風格。
1853 年出生的梵谷,27 歲才投入繪畫,短短十年間創作出超過 2,000多幅畫作,但生前只售出《紅色葡萄園》一幅作品。他一生追求真實、簡樸,用強烈的色彩、奔放粗曠的線條、扭曲誇張的形體,來表現對客觀世界的主觀感受。敏感和激烈的氣質,使梵谷在現實生活中屢屢碰壁,但這種失敗的痛苦卻成就了他在藝術上的輝煌表現。
帶著期待的心情進入了「光影動態展區」,隨著梵谷的畫作在投影螢幕上流動,展區搭配梵谷同時期的韋瓦第、巴哈、李斯特、舒伯特等大師經典樂章作為陪襯。隨著梵谷的創作生涯演進,在陸續遊歷了荷蘭、亞爾、聖雷米和奧維小鎮,讓觀眾彷彿穿越至十九世紀,親身體驗梵谷的創作生涯。
梵谷在荷蘭家鄉早期的作品《吃馬鈴薯的農人》1885年。這是梵谷心中最滿意的作品,也是他第一張展露繪畫才氣的創作,他用扭曲的線條、昏黃的色調傳遞出貧困農民生活。
「藝術家不一定要有無私奉獻的心,但必須要懷抱一顆溫暖的心。」
「我內心深處有一座熾熱燃燒的火,然而無人前來取暖,過客只瞥見那一抹煙。」
1886年梵谷前往巴黎學畫之後,巴黎的印象派畫家們和當時整個城市的活力對梵谷產生很大的影響,色調逐漸轉為活潑鮮明,此時梵谷的繪畫風格漸漸成形,從這時期作品中的花朵和水果可見端倪。
梵谷對簡樸的追求,使得他筆下的生物,不論是石竹花、向日葵,還是柏樹、橄欖園,都顯得生機蓬勃,彷彿這些生物都是有靈魂的,會講話的。這種單純易懂的手法,即使沒有藝術感的普通人也為之感動。
不同的光影帶來不同的驚喜,隨著畫作的色調,展場內也呈現不一樣的光影,讓人不時覺得驚喜與期待!
「我擁有自然、藝術和詩歌,我有什麼好不滿足的呢?」
「再危險的地方都會有安全的落腳處,這件事讓我感到安心。如果沒有嘗試的勇氣,生活究竟會變成怎樣?」
梵谷畫過許多自畫像,目前已知的就有35幅。從這些自畫像中,可以看出他畫風的轉變,以及梵谷對自己越來越深刻的認識。
梵谷居住在巴黎時期共畫了25幅自畫像,並不是因為他太自戀,而是因為梵谷認為人物畫最能磨練繪畫技巧,因為沒有錢聘請模特兒,只好對著鏡子畫自己,這也是他藉以審視、探索自己內心世界的一種方式。
梵谷在巴黎時期接觸到日本浮世繪的畫作,他相當喜愛,也因此臨摹了不少日本浮世繪畫家的作品。
1888年梵谷來到法國南部的小鎮亞爾Arles,梵谷在這裡日以繼夜積極的作畫,這裡是他短暫人生中最充滿希望,也是最富創作力而多產的時期。然而在亞爾後期,梵谷開始陷入精神疾病的問題。
梵谷在這充滿陽光的小鎮有多幅《向日葵》油畫創作,向日葵是梵谷的崇拜物,在他眼裡 ,向日葵不是尋常的花朵,而是太陽之光,是光和熱的象徵,也是他內心翻騰的情感與烈火的寫照。
「某種程度來說,向日葵是屬於我的。」
梵谷的多幅肖像傑作《郵差盧朗先生》、《盧朗夫人》、《賈歇醫師像》、《亞爾的少女》等。
《梵谷的客邸》1888年梵谷在亞爾租了一間旅館居住,他的外壁塗了黃色,因此又被稱為「黃屋」。他曾和好友高更在這裡居住一段時間,也希望在這裡組一個畫家工作室,但最後未能如願。
梵谷將亞爾近郊的田園風光搬上畫布,在《菜圃》畫作中有強烈的色彩和遠近對比,畫得非常穩健,將梵谷融入大自然的懷抱和安詳自信的心情完全的表達了出來。
1889年梵谷自願前往離亞爾東北方約20公里的聖雷米療養院靜養,這時期的創作散發著飽受折磨而平靜的氣息,也展現了梵谷在疾病折磨與控制之間的掙扎與衝突。
《抽煙斗的男人》1889年梵谷割掉耳朵之後的自畫像。「讓我平靜的繼續畫我的畫吧!如果說這是瘋子的作品,我也沒有什麼好說的。」
《黃色的麥田》所呈現的就是聖雷米療養院窗外的風景,金黃色起伏的麥田和火焰般的柏樹,都使人有搖曳生姿的快樂感覺,但不透明的天空卻是厚重而壓抑,整幅畫籠罩著矛盾與憂慮的心境。
「我無法改變畫作賣不出去的事實,但是總有一天,人們將明白這些畫的價值。」
「即使我經常處於痛苦的深淵,但我內心還是擁有平靜純粹而和諧的樂曲。」
梵谷對於夜空和星星的迷戀也表現在其畫作上,《隆河的星空》、《夜晚的露天咖啡館》在這些作品中,閃爍於碧藍色夜空中的星星、河面上的波光粼粼,不但格外奪人眼目,也營造出神秘的氛圍。
《星月之夜》是目前紐約MOMA現代美術館的鎮館之寶,柏樹主宰著雲朵盤旋,黃色新月與繁星高掛在絢爛夜空,粗曠流暢的筆觸和捲曲的天空,顯示出一個靈魂的孤寂。
從畫面上來看,當時藏在梵谷心中的深度憂鬱,透過藍色與粗重筆觸顯現,而夜空中的星體銀河更捲動成不同大小的漩渦,佔據畫作左下方的柏樹,更好像黑暗的巨型火焰不斷往上延燒,讓梵谷心中的躁動不安完整呈現。
1890年梵谷移居到離巴黎不遠的奧維爾Auvers小鎮,梵谷將奧維爾小鎮周邊寬闊的景色與當時的寂寞空虛感一同繪畫至畫中,並深刻捕捉了藝術家生命最後階段的心境。
《奧維爾的教堂》1890年。在奧維爾期間,梵谷的畫以深青色、藏青色為主。他一生中對於社會的不理解所產生的抗爭,對於真善美所做的追求,還有對生存中的苦惱與歡樂,似乎都孕育在這天空的蔚藍裡。
《鳶尾花》這是梵谷晚期的畫作,花的黑色輪廓使人聯想起十七世紀日本浮世繪木刻版畫,這種輪廓的表現,讓畫家的表現力更加豐富。
《盛開的杏樹》是梵谷最著名的畫作之一,也是最受梵谷和親友喜愛的作品,他將這幅畫送給弟弟西奧剛誕生的男孩。在這幅畫中他運用了日本浮世繪的風格,在青色背景的天空下畫下了枝葉子和杏花。
「如果你真心熱愛自然,美景俯拾即是。」
《暴風雨似的天空與麥田》和《群鳥亂飛的麥田》都是梵谷在奧維爾所作的大作品,但比較起來,這幅畫含有深深地闃寂和淒美,好像要吞沒梵谷的一切。
《群鴉亂飛的麥田》充滿著恐怖、不祥的感覺,梵谷似乎已經超越了靈魂上的生死界線,置身於異想世界的試煉,並試圖將此世界置於筆下。這是梵谷一生最後一幅畫作。
「身為一個受苦的靈魂,我不能缺乏創造力,那是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
最後的展區是最適合親子共同參與的「繪畫區」,以透過投影方式教授素描技法,並提供畫架和紙筆,讓大人小孩一起互動臨摹,兼具娛樂性與教育意義。
「在這薄情的世界上深情地活著」,梵谷把滿腔的深情,全部傾注給他的畫作,無論是美好的大自然還是平凡的勞動人民、無論是璀璨的星空還是熱烈的向日葵……儘管人生遭受艱難苦厄,在他的內心裡,世界依然是美好的。
《再見梵谷-光影體驗展》—高雄場—
▸ 時間:2020 年 7月1日 (三) 至9月27日 (日) 11:00 - 20:00
▸ 地點:新光三越左營店 10 樓國際展演中心